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韋瓦第
一、前言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在於透過音樂刻畫出詩詞當中的意境、抒發人們的七情六慾;出生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威尼斯作曲家韋瓦第,在他音樂中,就具有這項典型的特色。韋瓦第的誕生,可說是義大利巴洛克音樂新的里程碑,也是巴洛克時期最富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再他一生中創作有五百多首作品,而其本人也是個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兼音樂教師;他的協奏曲作品不但受到巴哈的重視、並引用作為寫作的範本,同時對於其後一百多年的古典音樂協奏曲格式,奠下了基礎。
二、時代背景
「巴洛克」(Baroque)原指一種形狀不圓的珍珠,後來卻成為藝術上的用詞。
這時期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今日我們熟知的交響樂團也從這時期開始成形。樂曲形式也開始發展:例如協奏曲、奏鳴曲、聖樂以及歌劇等等。
巴洛克晚期,在意境和音響上,韋瓦第的音樂充滿戲劇性的強烈對比。往往在靜謐之後緊跟著突如其來的蓬勃生氣,或是由整個管弦樂團猛然打斷一些獨奏樂節,或是人聲和器樂交相對照。這些手法使得他的樂曲呈現多樣化風貌和生命力。
三、主題內容
生平: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是義大利人,1678年出生於威尼斯,1741年去世於維也納。他的父親為喬瓦尼·巴蒂斯塔·韋瓦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是一個成功的小提琴手,韋瓦第是家中長子。韋瓦第從小就不輸給他的父親,年紀輕輕就能代替父親上演。當韋瓦弟顯露他的音樂天份時,父親便讓他在教堂裏的樂團工作。也從此時開始韋瓦弟的創作深受威尼斯音樂的潛移默化,成為威尼斯一所音樂學校的指導及指揮。後來隨聖馬可教堂管絃樂團領隊雷格倫濟習樂,曾在教堂擔任過牧師,因其頭髮為紅色故有 " 紅髮神父 " 之稱。
晚年,因教會不滿他過全盤世俗的生活,在大主教一聲令下止韋瓦弟入城,其聲望漸衰。他動身前往維也納,希望自己在威尼斯“被認爲過期的音樂”能受到奧地利皇帝的青睞,誰知宮廷根本不予理會。又老又病的韋瓦弟終於在身心極度煎熬下客死他鄉,死時身無分文,其喪禮也以寒酸的貧民之禮來舉辦。
韋瓦第在世時雖然曾一度風光,但最後人們對他作品的興趣卻減弱不少;他在公衆舞臺上逐漸銷聲匿迹,尤其是在他老家威尼斯,當時新一輩的作曲家無不盡全力吸引大衆的注意,而韋瓦弟也就慢慢被世人所淡忘。當韋瓦弟過世時,他的音樂作品在自己的家鄉逐漸被忽略,其名聲亦隨之殞落;他自己家鄉的人對於這位音樂家同胞,總是語帶不屑、傲慢,對他的評價也是苛刻無情,但是在其他國家,例如:德國、英國等地,卻受到不少支持者的擁戴。韋瓦弟名聲墜落的原因之一,不只因爲威尼斯人的品味多變所致,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人看待音樂的方式—音樂是短暫的,隨聽隨忘,緊接著就會被其他新的音樂所取代。
音樂:
韋瓦第在世時即以歌劇、神劇和奏鳴曲聞名,光是協奏曲就有四百首以上,他引用前人 柯瑞里和陶賴里的音樂語法及概念,以豐富的思維將巴洛克協奏曲風格帶入嶄新的領域,他的曲式清晰、結構平穩、旋律如歌抒情,其對比與發展也很自然。古典時期如音樂之父巴哈頗受他曲式的影響,也常引用他的小提琴與 弦樂曲主題作古鋼琴曲或組曲。古典派大師海頓與莫札特早期作品亦皆遵循他的風格。韋瓦第可以說是古代演奏音樂的宗師,對於早期協奏曲有很大的影響,因之世人尊他為古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是少數作品可以橫跨古典音樂和其他類型音樂作品的作曲家,他寫作的速度也相當驚人,亦為應付演奏所需,據說他定時為這所孤兒院每月寫二、三十首曲,但韋瓦第比預定的還多八至十首,再由預訂者任選。韋瓦第為少女所寫的曲子佔了作品中的大部分。他的音樂,最大的特色在於演奏起來不太困難,為顧慮到小孩子的演奏能力。他的音樂清新、富有活力,即使是第一次欣賞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十八世紀如此,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也是如此;他的音樂風格平易近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某一部份,但是其本人給予世人的印象,卻是緲遠模糊,形影如謎。
韋瓦第慣用的協奏曲音樂創作方式,是遵循快-慢-快的順序,這個順序可以包含豐富的音樂創意、展現絢麗的色彩與和聲,不只在當時、甚至之後也沿用了好幾個世代。從四季協奏曲開始,韋瓦弟把十八世紀之前抽象概念的音樂、轉移到後來所謂的標題音樂創作上,爲日後的作曲家開啓了一個遵循的方向,包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在內,都可以看出韋瓦弟音樂創作方式的影響。但是,嚴格說起來,韋瓦弟並沒有“發明”標題音樂,他只是把音樂帶進一種新的聆賞層次,目的就是在音樂中呈現出標題或是文字當中的明確畫面。
生前發表作品:
Op. 1: 12 三重奏鳴曲,為2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1705)
Op. 2: 12 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寫的奏鳴曲(1709)
Op. 3: 12 小提琴協奏曲「L'estro armonico」(為 1–4 把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1711)
Op. 4: 12 小提琴協奏曲「La Stravaganza」(1712)
Op. 5: 6 首奏鳴曲,為1到2把小提琴而寫(1716)
Op. 6: 6 小提琴協奏曲(1716)
Op. 7: 12 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17)
Op. 8: 12 小提琴協奏曲「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1725)
(其中四個樂章常被獨立出來演奏,即四季(維瓦爾第)協奏曲)
Op. 9: 12 小提琴協奏曲「La Cetra」(1727)
Op. 10: 6 橫笛協奏曲(1728)
Op. 11: 6 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29)
Op. 12: 6 小提琴協奏曲(1729)
Op. 13: 6 橫笛和低音提琴奏鳴曲「Il Pastor Fido」(1729)¹
Op. 14: 12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鳴曲(1737)
四、結語與感想
在「西洋音樂史與風格」這本書中,在寫巴洛克時期末期的音樂家-韋瓦第時篇幅較少,但因為過去在讀西洋音樂史時,對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有很大的印象,因此藉由這次的報告中讓我更加深入認識了這位「古典協奏曲之父」,從資料的閱讀中看見他的時代背景到生平事跡,他曾經是一位被遺忘的人並在窮窘之境中,還好最後經過了一世紀後被世人發現了他的偉大,讓他的事蹟能仍流傳至今。
五、參考書目
書籍:
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劉志明著、音樂史與欣賞 楊沛仁著
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ailing25/article?mid=5323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01.ht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4%B8%9C%E5%B0%BC%E5%A5%A5%C2%B7%E7%BB%B4%E7%93%A6%E5%B0%94%E7%A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