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建構主義-我對建構式教學的感想

對建構式教學的感想

   「建構」這個名詞記得從我小學時就一直聽過,什麼建構式數學、教學好像從當時就一直在推行,但在我學習生涯裡好像也沒有很多這樣的學習經驗,而還沒開始修學程前,我對建構主義真的完全不了解,但直到看了教育心理學的書後,也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藉由這次的報告,讓我對建構主義的理論與內涵有了新的認知,很開心能有這次的機會和其他組員一同合作完成,從蒐集資料到行動劇,都是經過一次次的討論與分工才有這樣的成果呈現,我覺得有些困難的是想行動劇的劇本,這樣的表演呈現就像自己親生經歷一樣要演給大家看,沒有經驗的我就要到網路上搜尋有關建構式教學的上課影片,了解片中老師的教法,也要理解書中的觀念,才能融會運用到我們的劇本上,在表演呈現時感覺很新鮮好玩,很喜歡有這樣的行動劇安排在報告中。
    
       過去很多的教學方式都要學生死背,建構式教學就是要打破這樣的觀念,有位校長說過「學生不會是他的權力,因為不會才要到學校學習,而我教他,他不會就是我的責任」,這句話看出他的出發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知識是由個體主動建構,而非被動的接受或吸收,如果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是不是就真的代表效果不好,教學失敗呢?如果是如此那麼老師是不是就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這個理論要能運用在教學上真是一大課題,因為老師要能拋開傳統觀念,真的將自己變成輔助學生的角色,促進學生在活動與討論中思考和理解,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真正發揮建構教學的效果,這種方式重要在於引導學生,而不只是傳輸知識而已。在建構式教學裡教師改造教學或要從事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恰似登山一樣,小改造如登小山,很容易也不會有危險。若要做比較根本的教學改造,如同登比較大的山一樣,困難度與危險性都會增加,因此往往說的 容易做的難,至今建構教學還仍是備受質疑和爭議的,無法看見它的普遍實行。


       我認為在多元化的社會趨向裡這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因為現在的孩子能理解、能創意,他們的解題模式很多種,老師都應該聽聽孩子想法並適時接納,但往往要考慮到很多層面的問題,例如整個班級的上課風氣並觀察每位學生的反應表現,也必須兼顧上課進度與偏題各種可能性下,要找到多全其美的平衡點不容易!如果要能真正運行,教師就要在課程設計上有周全的思考和試驗檢討,完全掌握整個主軸才能順利的實行,一旦能運用得宜,才可能會有好的效果呈現,這也是要靠經驗累積與自我不斷提生進步,才是長遠之計。

建構主義-新聞分享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取向在過去並未獲得適當的評價。這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遊戲的過程似乎是無目的性的,並且在孩童的學習過程中不具有重要性。但是讓皮亞傑對這種傳統看法提出異議。他認為,遊戲在孩童的認知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且必需的部份。為了顯示觀點的可信,皮亞傑並以實證研究的結果來支持自己的理論。建構主義是由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哲學理念,在此基礎之上的學習理論與以往的行為主義的理論模式有很大的差別,它採用非客觀主義的哲學立場。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都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的個人世界總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構主義更關心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構建知識。



新聞標題:遊戲中學習 培養社會人際能力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台北市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臺北市私立達芬奇多元智能托兒所所長李秋芬

新聞內容:

       在4歲以前,bobo的世界只有「我」,該如何逐步與「群我互動」的現實生活無縫接軌呢?由於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透過既是遊戲,也是學習的「角色扮演」,可讓bobo通過想像,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的活動。遊戲提供了孩子模仿、再現人與人關係的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為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基礎。

       如何讓幼兒從只有「我」的個人世界,順利走向「群我互動」的真實社會,有好多好多需要學習的內容,然而,這一切不是「教出來」的,必須藉由具有遊戲性質的「角色扮演」,在反覆進行中學習到所有社會化過程的「眉角」!

       成人可以清楚分別「事實」與「想像」的差異,不過,對孩子而言,「事實」與「想像」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神奇的是,在孩子天生喜歡玩的遊戲「扮家家酒」中,透過模仿、假裝與幻想,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扮演,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不同「社會角色」的差異,同時,學習如何真實生活、與人相處。

以自我為中心 無法顧及他人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表示,「4歲前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這可從孩子開口就是「我要……」或「我不要……」觀察而得。因為凡事都以「我」為出發點,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認識這個世界,在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之下,自然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語言及行為有何意義,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她表示,這個階段的幼兒因為正處於「自我中心」發展的階段,即使在一起遊戲也多是各想各的平行式遊戲。或者因為沒有同理心,而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不是不乖 只是想法還不成熟

        羅文喬指出,很多父母不了解幼兒的發展歷程,而容易誤會孩子有「小氣」或「霸道」等「不乖」的行為,並為不知如何教養孩子而感到傷神。實際上,並非孩子不乖,只是礙於本身還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這樣的表現與成人世界的「自私」不同,父母與其為此責罵孩子,不如主動提供足夠數量的玩具,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起爭執,並藉機讓孩子們練習互動技巧。

       她提醒父母,孩子雖然活在自我世界中,但他會透過觀察,逐步認識自我以外的世界,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看在bobo的眼裡,羅文喬強調,「父母要謹言慎行,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好榜樣」。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自言自語 有形與無形的朋友並存

       臺北市私立達芬奇多元智能托兒所所長李秋芬則指出,「這個階段的孩子抱持『萬物皆有靈』的想法,在他們心中認為,不論是玩偶或是任一種玩具,都是有生命的」,而有「擬人化」的言詞,如「車車在休息」或「小兔子愛吃紅蘿蔔」等。因為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於是父母會看到幼兒不時對著這些玩偶說話,有所互動,或是對著空氣自言自語,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這些表現感到奇怪,不妨花點心思了解這些孩子與這些「朋友」的相處情況,並把握機會引導孩子與玩偶應對的語言能力,進而將這樣的對話移轉到真實世界。
透過簡單的對話與指令,往往很快能發揮教養的功效。李秋芬指出,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父母可以對他說,「小兔兔陪你一起吃飯」,孩子會因為「朋友」做了這件事,自己也要跟「朋友」一樣。

真實玩偶 可與五感經驗結合
       父母是否需要特別幫孩子安排一個虛擬的「朋友」當做友伴呢?李秋芬指出,「五歲前的孩子,透過具體的玩偶,可以與五感經驗結合,如不同材質的玩偶可給幼兒不同的觸覺體驗、造型與色彩可刺激視覺等」,以此來看玩偶是有存在的價值。但她也補充,對孩子而言,只要是讓他覺得有安全感或信任感的物品,都能成為孩子的友伴。透過「友伴」發揮影響功效,可讓教養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父母會發現,「巧虎」堪稱是廣大幼兒學習的偶像,只要看到「巧虎」,孩子就乖了。李秋芬表示,「這可說是長期洗腦的結果」,尤其巧虎有書、有影音光碟與各樣式的周邊產品,讓孩子得以多方面接觸,自然內心就會把「巧虎」當成學習偶像了!

擴大視野 建立群我的互動關係

       孩子會慢慢從自我世界中走入真實社會,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表示,「這是一段人類特有的社會化過程」,孩子經過這個過程,慢慢認識一生所要經歷的社會角色,如兄弟姐妹、同學、朋友、親屬、工作等各種關係中的角色定位,然後了解所有的社會結構,並從中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不過,在進入真實社會親身體驗之前,更小的孩子正是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來學習這些群我互動的技巧。



班級經營-親師衝突論文分享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的原因、因應策略及相關因素的實際情況,分析教師處理親師衝突後的影響及心理需求上的差異,以作為增進親師關係之參考。為了達成此目的,首先,根據文獻加以探討,以了解親師衝突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以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編製研究工具的依據。其次,以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並以立意抽樣方式,在高雄市、嘉義縣抽取843名國小教師進行施測,問卷調查其親師衝突的原因、因應策略及影響後,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來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根據研究主要發現,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教師親師衝突最主要的原因為「親師間的互動溝通不良」,其次分別為「親師彼此的管教態度不同」、「親師彼此的教育理念不同」、「教師教學自主權被侵犯」。
二、國小教師遭遇親師衝突最常採取的因應策略為「合作」,其次分別為「妥協」、「競爭」、「逃避」、「順應」等項。
三、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隨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部分差異: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體驗較多親師衝突原因;隨著都市化程度越高、班級人數越多,親師衝突原因也越多。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老師所採取的親師衝突因應策略有部分差異:女性教師較常採取合作、妥協因應策略,男性教師較常採取順應因應策略。當國小教師遭遇親師衝突時,都市化程度高的國小教師比鄉鎮國小教師較常採取合作、競爭、妥協因應策略;小班小校教師較常採取順應因應策略;大校教師較常採取競爭因應策略;初任教師較常採取逃避因應策略。
五、親師衝突原因與順應、妥協、逃避因應策略關係最為顯著。
六、國小教師所採取的親師衝突因應策略與影響關係密切:當教師採取妥協、合作因應策略,對教師具正面影響;教師若採取順應因應策略時,則具負面影響。
七、國小教師處理親師衝突後的心理需求包括:希望獲得學校正面支持;從多方管道增進相關知能,以提升親師溝通的技巧;平時應獲得家長的肯定。


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減少國小教師非教學工作,以提升教學品質與內容;降低班級人數,使教師皆能照顧每個學童,以提升教學品質。
二、國小機關應多辦理親師研習,強化親師溝通;學校多給於支持與鼓勵。
三、國民小學教師應重建良好親師關係,暢通親師溝通管道;加強親師合作,促使學生全人發展。

心得結論

       隨著教改的熱潮,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越來越頻繁,近年來增加學校家長參與度也成為教改評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研究,尤其是現在社會少子化,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呵護備至,因此當有事情發生時常會有過度關心的問題,甚至會在親師溝通上出現很大的問題。

此篇論文裡有歸納出六項親師彼此認知差異:
親師彼此教育理念不同、親師彼此管教態度不同、親師間的互動溝通不良、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不合理、親師責任的爭議、親師彼此認知有差異。我覺得如果想要改善親師衝突就應該在這幾項裡找出問題的所在並加以改善。

       在研究動機裡有提到,林柏宗老師在退休前的寄語「家長別太溺愛,老師多點忍讓」,一言道破當前親師衝突的癥結,我認為在親師衝突中往往都是溝通發生了嚴重的問題,甚至是家長可能會拒絕和老師溝通,如果要能減少彼此間不必要的衝突,就要加強親師間合作,共同經營人、事、物教育資源,並鼓勵家長關心教育,發揮親職教育的功能,進而提高親師良好的互動,以提升教育品質的效能。

       論文裡所提到親師衝突其實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我認為這個觀點很好,也就是衝突後的正面的影響可以幫助雙方釐清整件事情的經過,勇敢的正視的方式接露問題使問題明朗化,也可以在衝突表達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適時的壓力宣洩是好的,但應該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性解決問題的情況下。

       要能增進親師間的感情論文中有提到,老師能邀請熱心的家長擔任義工,協助教師之教育工作,而非取代教師之工作,「家長與老師是孩子教育的合夥人,經營的好,互蒙其利,孩子受益最多;雙方不合,首當其害是孩子」,可想而知親師間的關係對於孩子是有多大的影響力。


論文來源
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班級經營-親師衝突新聞分享(二)

上課講話記大過!轉學被貼標籤 家長不滿 

2011年11月06日

新聞內容摘要
       一名國三生因上課講話被老師要求罰站,不過他不想罰站選擇記警告,沒想到班導師以「不服管教、頂撞師長」記一支大過,學生母親向媒體表示,講話就記大過,老­師處分過了頭,家長不服辦轉學,但新學校卻要求說明被記大過原因,並簽署切結書,家長:「大過讓孩子被貼上不良少年標籤,他受傷害,我很痛心。」但國中生的阿嬤卻表示,當天是孫子態度不好,老師脾氣也大了點,雙方才會發生衝突。

起因
因為男同學上課講話,因而被導師記大過處分。

校方回應
       校長表示學校處分學生是希望學生能改善行為,校方也設有改過、銷過機制,消除懲處紀錄,但因事後徐姓學生迅速轉學,「使得這部分溝通產生了誤會」。

書本引用

『衝突發生的原因』
1. 親師所持觀點和態度的差異:此則新聞裡雙方的觀點差異很大,老師認為學生是態度不佳才記過處分,但學生說自己沒有和家長陳述,家長認為有過當的處罰。

2. 家長與教師在溝通的心態上不同:此則新聞裡校方和家長各有說法,校方說因為老師隔天就去生產無法進行處理,家長認為校方對事情處理速度換慢。

3. 社會變遷導致親師地位的變動

4. 親師間衝突實例的起因或導火線

『衝突因應策略』
逃避、競爭、妥協、合作、迎合

心得結論1. 我認為雙方面都沒有良好的溝通,學生和導師的說法明顯有些出入,學校應要有人來釐清整件事情的經過,不是只聽單方面的說法,導致雙方產生誤會。

2. 導師在事發隔天就去生產,沒有請其他校方人員來進行了解處理,也沒主動針對記過和家長溝通這件事,導致家長不能諒解學校的處理方式。而家長在事發後就將孩子轉學,並沒有真正將事情解決。

3. 學校應該在懲處學生方面要有明確的理由和區分每個懲罰大小的界線範圍,學生會被記過處分一定是有觸犯到學校校規,或其他不良行為,因此學校應該要明確地列出條文依據。

4. 我覺得記過處分是一件嚴重的處罰方式,如果學生真的有出現辱罵老師這樣不當行為,應該有第三者來還原狀況,老師要做這樣記過懲罰的決定時應該是有經過一番思考後的決定,或是在校務會議時和其他校方人員討論。

5. 學校的懲處絕對不是拿來威脅學生的工具,而是用來規範那些多次有偏差行為出現的學生,讓學生知道犯錯就應該接受懲罰的觀念。

6. 整件事情我覺得老師和學生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老師認為會有這樣的懲處是為了學生好,但學生和家長卻認為只不過是上課說話而被這樣處罰是否有過當的處理,這樣認知差異需要有人出面協調處理。


新聞資料及影片來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vSdkBBGv8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1106/33795421

班級經營-親師衝突新聞分享(一)

小三生國語考80分被評好差喔 家長不滿

新聞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7EkoVnXGQM

新聞內容摘要
       就讀台南市五王國小三年級學生,國語平常考試考了80分,導師在考卷上寫下「好差哦!」遭到家長投訴,認為導師評語不妥,對孩子情緒造成影響,導師出面澄清表示­,是在鼓勵學生,希望他能夠更加油。

起因
考卷上被老師評語「好差哦」

家人反應
家長認為負面評價會影響孩子情緒,使孩子自尊心受創

校方回應
       這位學生在校平常表現良好很聰明,成績也都在90幾分,這次稍微考差了一點,老師是為了「鼓勵」他就跟他講說:你這次考得好差哦,下次是不是再加油一點。是基於教師的職責,希望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單純是善意。

書本引用
       在<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一書中Ginott的【和諧溝通理論】、Gordon的【教師效能訓練理論】和Canters的【果斷紀律理論】裡面都提到使用『我-訊息』(I-message)的重要,不應有直接性的否定,容易造成學生反抗性的順從,也使得師生關係變差。
       在此篇新聞中『我-訊息』的功能:表示對學生的友善、尊重與誠實,有助於日後學生出於自發性的幫忙與合作。

心得結論
       我認為老師不應該有這種較直接性的批判,這位老師所使用方法的就是『你-訊息』,在學生考卷上寫上「好差哦」,事實上的意思就等同於"你分數考得好差哦",老師認為這樣的話是跟這位孩子很親暱的對話,想要鼓勵學生進步,雖然老師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卻因此用錯了溝通的技巧,讓學生和家長完全沒有感受到是要表達鼓勵的感覺,因此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造成家長的不滿,如果老師能使用『我-訊息』來表達或許會比較恰當。

       至於家長直接投訴,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太過於衝動,如果當下看到考卷時有不滿的情緒,應該要適時的與老師溝通,因為字面上往往看不出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情緒,容易讓家長產生誤會,如果家長能與老師溝通清楚,老師和家長說明自己原有的本意是為了學生好,才能避免家長認為老師是直接批評學生,而產生誤會。

       我覺得老師和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夠更進步,如果因為這樣的評語造成學生心靈的受創,最重要的應該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和輔導,用較正向的話輔助學生進步,讓學生重拾自信心是老師和家長應該相互合作的。我認為老師的說話技巧,和與家長的溝通技巧,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當老師在發表自己的感受時都要很注意用字技巧,用理性的訊息是溝通的基調,避免有直接的否定,要保留學生的顏面,才不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課題。

浪漫樂派—孟德爾頌《威尼斯船歌》

浪漫樂派—孟德爾頌《威尼斯船歌》

前言

       本次會選擇這個主題做報告,是因為高中時曾經彈過孟德爾頌的鋼琴作品「無言歌」,因此當然也彈了其中很有名的這首曲子《威尼斯船歌》,記得當時鋼琴老師要我想像自己坐在小船上那種隨著船槳划動水波搖曳的感覺,自己本身很喜歡這首曲子。

       孟德爾頌的音樂大多具有明朗、光輝的性質,正好反應他幸福美滿的一生。有論者也因此批評孟德爾頌的作品缺乏深邃的思想以及感情。然而孟德爾頌以他的天才,將浪漫的柔情注入古典形式之中,作品所呈現出的精緻幽雅韻味,以及貴族般的氣息,顯示出他是同時代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

時代背景

       十八世紀末,法國發生了西方歷史上重的的革命。革命思想震撼了中產階級層的價值觀,使他們急欲脫離舊制,因為舊制等於苦難的生活,因此不論是政治或者思想上的舊制都該一一退除,特別是對於貴族和教會長期把持政權、渺視人民福利、選舉不公、中飽私囊等情形更是群起反抗。這股激憤的民心逐漸凝聚成一股革命的力量。英勇善戰的拿破崙誓言與中產階級並肩作戰,註定要成為一位亂世英雄,拿破崙帶領法國人民進行了一次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革命活動,一下子壓垮了長久以來社會階級的舊制陋習。

     「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正是法國民眾欲擺脫階級制度、擁有自由、追求個人存在價值的聲音。這次的革命法國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在歷史激烈的犧牲奮鬥之後,中產階級終於打垮了長久以來壓迫他們的貴族、教會組織,人民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振奮人心的口號從此浪潮般四處擴散出去,歐洲的社會階級畫分將瀕臨全面瓦解的命運。

       在法國中產階級激憤走向革命的同時,藝術文化的變革亦風起雲湧。文化上的「浪賣主義」在十八世紀末由文學領域發起,到了十九世紀初,革命的社會環境更使「古典主義」的保守治約不再符合激昂得時代精神,於是藝術文化毫不遲疑的投入了「浪漫主義的懷抱」。在「浪漫主義」精神的驅使之下,藝術創作明顯由保守走向自由、客觀走入主觀、抽象步入詩情。

       在浪漫時期中,圓舞曲,即興曲、浪漫曲、敘事曲、夜曲……等都不斷的大量出現,在這段時期中,音樂的新型紛紛出現,國民歌謠音樂如波蘭作曲家蕭邦所作波蘭舞曲、馬卡厝舞曲及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作匈牙利狂想曲,亦多可見。浪漫派音樂最大特徵是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聯,如標題音樂中的“交響詩”,舒曼的“歌曲”,華格納的“歌劇”,孟德爾頌的“無言歌”等,都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而浪漫時期的音樂常常包含了熱情的,充滿個性的旋律,以及合聲的色彩。音樂中的色彩也藉著鋼琴的改進而大為變化。

三、主題內容

生平與音樂風格: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Felix Mendelssohn) ,名字Felix就是幸福、快樂的意思,或許這個名字也的確為他帶來許多好運。1809年2月3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位銀行家,母親的家境也非常優渥,彈得一手好鋼琴並精通四國語言。由於這樣的家庭,孟德爾頌自幼便學習音樂,且專心的以音樂為職業,為初期浪漫派的音樂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功勞。3歲時全家遷居柏林便在那裡長大。孟德爾頌從小顯露出音樂才華。9歲第一次公演,11歲開始作曲,12歲到14歲之間更寫了十二首弦樂交響曲,15歲寫下第一號交響曲,17歲寫下大家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他們家聘有一個私人的管弦樂團,也之所以他能隨時聽到他自己早期作品的演出。

       孟德爾頌除了音樂作品上的貢獻外,還有幾件值得提及的事:1829 年他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 79 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因為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1835 孟德爾頌 27 歲時接受萊比錫大學贈送的名譽博士學位並擔任管弦樂團指揮。翌年與塞西爾·夏洛蒂·索菲亞·讓雷諾結婚,育有子女五名,家庭美滿又有崇高的社會地位。34 歲時與舒曼合作創辦了萊比鍚音樂學校,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孟德爾頌的容貌端莊高雅而有貴族的氣派,他的興趣與嗜好也屬於較高級的。由於一生充滿了光榮與幸福,因此音樂也都是高雅、嚴謹、明晰、邏輯、安適、自在、保守、謹慎、愉快的旋律。一八四六年孟德爾頌最傑出的作品─神劇「以利亞」在英國伯明罕音樂節首演,演出結果大為成功,但此時孟德爾頌卻因長期積勞而並倒。稍事休息後他返回得國養病,然後又沒多久接獲了姊姊芬妮去世的消息,給原本身體已經很虛弱的孟德爾頌又一記沈重的打擊,也應此導致腦溢血。孟德爾頌雖然曾經前往瑞士治療,終究病情過重無功而返,他在一八四七年十一月四日與世長辭,僅享年38歲。

       孟德爾頌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音樂天才,身兼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教師、行政人員等多重身份,還有銀行家後裔的背景,使得孟德爾頌有足夠的財力周遊歐洲各國,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旅行家。就後世的眼光來看,孟德爾頌的作品稱不上有個性,但是孟德爾頌在世的時候就被推舉為大師,舒曼 、白遼士、李斯特 等浪漫派的健將均給予孟德爾頌的作品極高的評價,這應該是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技法確實是高人一等、完美無瑕所致。另外,孟德爾頌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奠定基礎,把萊比錫塑造為當時德國的音樂之都,功不可沒。

       屬於浪漫派前期的他,可以說是許多人心目中與舒曼、蕭邦並立的浪漫派代表人物。他所寫的五首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神劇、鋼琴小品「無言歌」、鋼琴三重奏,至今都還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出的作品。

本曲內容
      「無言歌」這個曲名是由孟德爾頌所創始的,顧名思義就是沒有歌詞的歌曲,這些小曲子是孟德爾頌在18301845年間,遊歷歐洲各國,將所見所聞化為音符,可能是大自然的聲響,或是某些偏遠小鎮的節慶熱鬧場景,還是當地流行的民歌曲調都有可能,孟德爾頌共寫了八組共四十八首無言歌,這些小品都充滿著自然的歌唱性,曲曲抒情動聽,淺顯易懂,威尼斯船歌就是當中的名曲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題材鋼琴曲。樂曲開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繪小船在水面上盪漾的情景;右手奏出一段意大利式的旋律,仿佛把聽者帶到了義大利景色優美的水都威尼斯,樂曲的中段充滿幸福感,一個波光麟麟的顫音進一步展現了迷人的景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孟德爾頌的作品30”内全部為鋼琴小品無言歌在這一題材裡,其中的第二集第六首通稱《威尼斯船歌》,即本曲為大家所熟悉。本曲為升F小調,6/8拍。如詩歌般的美麗旋律在舒暢的伴奏中彈奏出,就如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樣,略帶一絲感傷的情緒。呈現在中段及後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四、感想與結語

       高中時常彈到孟德爾頌的曲子對他也有些初階的認識,經過這次的主題報告,讓我又再次更深入的了解了這位傑出的音樂家,但也覺得很可惜他享年才38歲,沒能再多創作一些作品,因為我覺得聽他的作品讓人會有種悠閒、自在、平靜、輕鬆的感覺。在一些專業作曲家的眼中,孟德爾頌的作品似乎內涵淺薄、深度不足,那清秀靈巧的音樂風格,總讓人覺得考了那麼一點深刻感人的力量。但是相對的,孟德爾頌的音樂卻讓人得以沉浸在一股輕鬆愉悅的氣氛當中,平衡穩定的質感、流利愉悅的樂聲,向下日山泉一樣淡雅而順暢。或許,我們可以稱孟德爾頌的一部份作品是〝輕古典〞,此說並無貶抑之圖,只是為貼切描述他音樂特質的形容用語,而絕大部分孟德爾頌的音樂,即都洋溢著幸福、年輕的感覺,是悅耳動聽、雅俗共賞的創作。

五、參考書目

書籍:
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劉志明著、音樂史與欣賞 楊沛仁著
網站:
http://since8998.blogspot.tw/2010/11/blog-post_6999.html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10.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2605041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43958

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韋瓦第

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韋瓦第

前言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在於透過音樂刻畫出詩詞當中的意境、抒發人們的七情六慾;出生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威尼斯作曲家韋瓦第,在他音樂中,就具有這項典型的特色。韋瓦第的誕生,可說是義大利巴洛克音樂新的里程碑也是巴洛克時期最富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再他一生中創作有五百多首作品,而其本人也是個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兼音樂教師;他的協奏曲作品不但受到巴哈的重視、並引用作為寫作的範本,同時對於其後一百多年的古典音樂協奏曲格式,奠下了基礎。

時代背景

     「巴洛克」(Baroque)原指一種形狀不圓的珍珠,後來卻成為藝術上的用詞。
       這時期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今日我們熟知的交響樂團也從這時期開始成形。樂曲形式也開始發展:例如協奏曲、奏鳴曲、聖樂以及歌劇等等。
       巴洛克晚期在意境和音響上,韋瓦第的音樂充滿戲劇性的強烈對比。往往在靜謐之後緊跟著突如其來的蓬勃生氣,或是由整個管弦樂團猛然打斷一些獨奏樂節,或是人聲和器樂交相對照。這些手法使得他的樂曲呈現多樣化風貌和生命力。

三、主題內容

生平: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是義大利人,1678年出生於威尼斯,1741年去世於維也納。他的父親為喬瓦尼·巴蒂斯塔·韋瓦第(Giovanni Battista Vivaldi1655-1736),是一個成功的小提琴手韋瓦第是家中長子。韋瓦第從小就不輸給他的父親,年紀輕輕就能代替父親上演。當韋瓦弟顯露他的音樂天份時,父親便讓他在教堂裏的樂團工作。也從此時開始韋瓦弟的創作深受威尼斯音樂的潛移默化,成為威尼斯一所音樂學校的指導及指揮。後來隨聖馬可教堂管絃樂團領隊雷格倫濟習樂,曾在教堂擔任過牧師,因其頭髮為紅色故有紅髮神父 " 之稱
       晚年,因教會不滿他過全盤世俗的生活,在大主教一聲令下止韋瓦弟入城,其聲望漸衰。他動身前往維也納,希望自己在威尼斯被認爲過期的音樂能受到奧地利皇帝的青睞,誰知宮廷根本不予理會。又老又病的韋瓦弟終於在身心極度煎熬下客死他鄉,死時身無分文,其喪禮也以寒酸的貧民之禮來舉辦。
       韋瓦第在世時雖然曾一度風光,但最後人們對他作品的興趣卻減弱不少;他在公衆舞臺上逐漸銷聲匿迹,尤其是在他老家威尼斯,當時新一輩的作曲家無不盡全力吸引大衆的注意,而韋瓦弟也就慢慢被世人所淡忘。當韋瓦弟過世時,他的音樂作品在自己的家鄉逐漸被忽略,其名聲亦隨之殞落;他自己家鄉的人對於這位音樂家同胞,總是語帶不屑、傲慢,對他的評價也是苛刻無情,但是在其他國家,例如:德國、英國等地,卻受到不少支持者的擁戴。韋瓦弟名聲墜落的原因之一,不只因爲威尼斯人的品味多變所致,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的人看待音樂的方式音樂是短暫的,隨聽隨忘,緊接著就會被其他新的音樂所取代。

音樂:
       韋瓦第在世時即以歌劇、神劇和奏鳴曲聞名,光是協奏曲就有四百首以上,他引用前人 柯瑞里和陶賴里的音樂語法及概念,以豐富的思維將巴洛克協奏曲風格帶入嶄新的領域,他的曲式清晰、結構平穩、旋律如歌抒情,其對比與發展也很自然。古典時期如音樂之父巴哈頗受他曲式的影響,也常引用他的小提琴與 弦樂曲主題作古鋼琴曲或組曲。古典派大師海頓與莫札特早期作品亦皆遵循他的風格。韋瓦第可以說是古代演奏音樂的宗師,對於早期協奏曲有很大的影響,因之世人尊他為古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是少數作品可以橫跨古典音樂和其他類型音樂作品的作曲家,他寫作的速度也相當驚人,亦為應付演奏所需,據說他定時為這所孤兒院每月寫二、三十首曲,但韋瓦第比預定的還多八至十首,再由預訂者任選。韋瓦第為少女所寫的曲子佔了作品中的大部分。他的音樂,最大的特色在於演奏起來不太困難,為顧慮到小孩子的演奏能力。他的音樂清新、富有活力,即使是第一次欣賞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十八世紀如此,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也是如此;他的音樂風格平易近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某一部份,但是其本人給予世人的印象,卻是緲遠模糊,形影如謎。

       韋瓦第慣用的協奏曲音樂創作方式,是遵循快-慢-快的順序,這個順序可以包含豐富的音樂創意、展現絢麗的色彩與和聲,不只在當時、甚至之後也沿用了好幾個世代。從四季協奏曲開始,韋瓦弟把十八世紀之前抽象概念的音樂、轉移到後來所謂的標題音樂創作上,爲日後的作曲家開啓了一個遵循的方向,包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在內,都可以看出韋瓦弟音樂創作方式的影響。但是,嚴格說起來,韋瓦弟並沒有發明標題音樂,他只是把音樂帶進一種新的聆賞層次,目的就是在音樂中呈現出標題或是文字當中的明確畫面。

生前發表作品
Op. 1: 12 三重奏鳴曲,為2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1705
Op. 2: 12 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寫的奏鳴曲(1709
Op. 3: 12 小提琴協奏曲「L'estro armonico」(為 1–4 把獨奏小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1711
Op. 4: 12 小提琴協奏曲「La Stravaganza」(1712
Op. 5: 6 首奏鳴曲,為12把小提琴而寫(1716
Op. 6: 6 小提琴協奏曲(1716
Op. 7: 12 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17
Op. 8: 12 小提琴協奏曲「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1725
(其中四個樂章常被獨立出來演奏,即四季(維瓦爾第)協奏曲)
Op. 9: 12 小提琴協奏曲「La Cetra」(1727
Op. 10: 6 橫笛協奏曲(1728
Op. 11: 6 小提琴和雙簧管協奏曲(1729
Op. 12: 6 小提琴協奏曲(1729
Op. 13: 6 橫笛和低音提琴奏鳴曲「Il Pastor Fido」(1729¹
Op. 14: 12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鳴曲(1737

四、結語與感想

       在「西洋音樂史與風格」這本書中,在寫巴洛克時期末期的音樂家-韋瓦第時篇幅較少,但因為過去在讀西洋音樂史時,對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有很大的印象,因此藉由這次的報告中讓我更加深入認識了這位「古典協奏曲之父」,從資料的閱讀中看見他的時代背景到生平事跡,他曾經是一位被遺忘的人並在窮窘之境中,還好最後經過了一世紀後被世人發現了他的偉大,讓他的事蹟能仍流傳至今。

五、參考書目

書籍:
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劉志明著、音樂史與欣賞 楊沛仁著
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ailing25/article?mid=5323
http://www2.ouk.edu.tw/wester/composer/composer001.ht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4%B8%9C%E5%B0%BC%E5%A5%A5%C2%B7%E7%BB%B4%E7%93%A6%E5%B0%94%E7%A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