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文藝復興時代(The Renaissance)-布根第樂派

文藝復興時代(The Renaissance)

布根第樂派1420~1600

前言

        所謂「文藝復興」在法文裡有復活、再生的意義,那時文化藝術在回顧古典文明的同時,也融合了新時代的思考、價值觀,是一個結合了再生(古代的古典文明)與新生(新穎的人文主義)的綜合體,雖然這樣的涵義與較豐富的文化背景在音樂方面比較沒有出現但也因此創造了與希臘戲劇完全不同的歌劇形式讓我對這個時期的音樂有了更多的想像和想更深入了解的動機,深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突出的「布根第學派」發展與興盛。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發展存在一個奇特現象,雖然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發展地是義大利,但是,音樂的發展淵源卻來自歐陸的北方,尤其是位居布根第的宮廷,布根第包含了現今的法國東北方、荷蘭、比利時、瑞士等地,這地方的公爵們藉結盟、利益輸送方式,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勢力,因此表面上雖受法國的管轄,但其權勢、財富和法國國王不相上下,布根第沒有固定首都,主要活動是在現今的法國東北部、比利時一代。其間貴族間興起建造華美小教堂,在教堂中服務的音樂人員都是北方最優秀的音樂家。他們所作的優雅音樂,得以使教會的儀式顯得隆重、莊嚴,並也顯現清新、簡樸、明快為特色。這時北方音樂家在布根第復興時期的成果,統稱為「布根第學派」。

時代背景

       布根第樂派由於受到當時布根第王朝的王侯菲利普(Philippe le Bon c1419-1467)和查理(Charles le Temeaire c1467-1477)對音樂極力的推崇和保護,首先法國甘勃來的主教座堂成立了歌詠團,之後就逐漸發展出當時最重要的音樂樂派。

       中世紀音樂屬於單音音樂,只有一個聲部,每個音節只有一個音,這是這個時期的音樂特色,此時期的音樂多為教會中的聖歌,其特色為清唱、無伴奏、聲音純淨。而文藝復興時期因為教會盛行,音樂的重心偏重在人聲。

       十五世紀初期在義大利興起。後來遍及全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深入了生活每一層面。十四世紀時,學者認為西方藝術走衰退已有一千年,他們懷念古代( 400 B.C.- A.D.400 ) 的希臘、羅馬的藝術與文學。開始鑽研古典時代的文學、建築和雕刻。文藝復興是古典藝術的再生; 也是中世紀藝術的反動。中世紀藝術主要關心宗教和死後的生活,而現世的生活遭到忽略。
在這時期的音樂是為對位式聲樂的發展,而三個最重要的樂派就是:
1.英國複音樂派  2.布根第樂派  3.福萊樂派
時代音樂特徵
1.    多聲部合唱曲、無伴奏合唱曲之全盛時期。
2.   器樂曲逐漸成熟,經常演奏的樂器有魯特琴(撥絃樂器)、風琴、古鋼琴(有翼琴、大鍵琴兩種)
3.    進入16世紀就折起複音音樂之全盛時期。複音聖樂方面:【彌撒曲Mass】、【經文歌Motet】(聖經內容的無伴奏合唱曲多拉丁文)。複音俗樂方面發展最大的是【牧歌Madrigal】:歌詞通常與戀愛或田園題材有關,文學性高。演出方式多為室內樂性質,分數個聲部,以和聲、對位、模仿等手法寫作,並加入獨唱或戲劇性內容等。
4.    前半期音樂中心在荷蘭,到了16世紀,義大利又再度稱服,法國、西班牙、英國也成為重要的音樂國家。

三、主題內容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最重要的發展是複音音樂。複音音樂的發展從九世紀就已漸漸開始了,到文藝復時期已發展出對位式的、卡農式的(對答法)、輪迴式的、並和聲的初步成形。到十六世紀是其顛峰。在一開始出現複音音樂時,儘管有兩條、三條旋律線,但旋律線相互之間,是部份的、或是全部的不相關,可能其中之一或二聲部是用器樂,但整體而言並不統一,甚至連歌詞也是互不相干,同時唱相異的歌詞。

       文藝復興時期,大多為四或更多聲部,講究作品統一,全部用聲樂(即沒有單獨的器樂部份),所有聲部都有相同的歌詞,而最重要的,是以一種現在稱之為「遍佈模仿」的技法聯繫各聲部的音樂。在這種技法中,作曲家將詞句分成很短的句子,有的甚至於只有單字,每個詞句實際上成為作品中的一樂段,雖然在紙上看不出來。然後作曲家為每個樂段演繹出一個適當的旋律觀念或動機。這個樂念或動機引出之後就由所有的或大部份的聲部一一模仿。因此,雖然那些模仿的聲部在同一樂段內具有相同的歌詞和旋律動機,它們卻不是同時唱出。遍佈模仿技法可以作為一整首作品,或者由和弦式樂句來間斷,這種和弦式樂句即是讓所有的聲部同時唱同樣的歌詞,它到浪漫時期終於淘汰掉複音音樂,成為主流形式。

【布根第樂派Burgundian School】:
歐洲宮廷與音樂家的雇主制度的起源:布根第宮廷Burgundian Court
十二世紀起,宮廷聚集許多歌唱家與器樂演奏家。由於當時天主教風行歐洲,宮廷內皆設有專為皇室作禮拜用的教堂,成為音樂活動的中心。
新興音樂城:【比利時的列日】與【法國的甘勃來】(十四世紀末期與十五世紀)。
由於受到當時布根第王朝的王侯菲利普(Philippe le Bon c1419-1467)和查理(Charles le Temeaire c1467-1477)對音樂極力的推崇和保護,首先法國甘勃來(Cambrai)的主教座堂成立了歌詠團,之後就逐漸發展出當時最重要的音樂樂派。

重要作曲家:
(1)【杜飛Guillaume Du Fay ca.1400-1474】:
  杜飛是一位天主教神父,生於義大利逝於甘勃來,是十五世紀前半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素材及手法取材甚廣,常運用多種寫作手法令各聲部間有緊密的關係,但又同時以獨立旋律方式進行,形成新的音響效果(例如先以一民間旋律作為素材,放在其中一聲部,再將素材的音值拉長或縮短,放在另外的幾個聲部,再加上自行創作的旋律,或採用素材的片斷將各句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各部既獨立進行,但又互有關連的音樂了。)
       杜飛是第一位使用【假低音(Faux bourdon)】技巧於經文歌中的作曲家。這種音樂聽起來與English discant相同,(受鄧斯泰布爾影響)。假低音的主旋律在最高聲部,English discant的主旋律卻往往並不是最高聲部。 由杜飛的經文歌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作曲風格逐漸由中世紀轉到文藝復興手法:他早期的經文歌有使用十四世紀流行的以高聲部為主之三聲部經文歌,有的有Isorhythm、複歌詞、上聲部世俗性歌詞而配上宗教性的定旋律。晚期卻是後來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單一歌詞、純宗教歌曲。 
       
他現存的作品很多,有彌撒曲Mass、經文歌Motet、世俗香頌Chanosn、敘事曲、輪旋曲等:包含七首完整的彌撒曲、28首單獨彌撒樂章、15首對經、27首讚美詩、87首世俗香頌曲及22首經文歌等,由這些作品數量看來,作曲家所作樂曲的種類已經相當有變化,經文歌不再占有絕對最多的數量,但卻是杜飛較他的其他樂曲出色且都具有深度的作品,表現出作者虔誠的宗教情緒。

(2)【班叔瓦Grilles Binchois ca.1400-1460】:
       他與杜飛是同時代的人,也是當時帶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生於比利時的蒙斯逝於里爾,年輕時她是一位軍人後來當了神父。他是寫作【歌曲chanson】的大師,特別是【輪旋曲rondeau】。他的作品俗樂比聖樂多,歌曲的特色是曲調華麗而有深度;另有留下大量的彌撒曲、榮耀頌及經文歌等。他的作品經常被其他作曲用於作品中,或當作樂曲的重要素材。

四、結語與感想

       文藝復興時代洋溢著樂觀的氛圍,他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肯定了萬物的各種現象。他們並不數典忘祖地推翻那個控制他們數個世紀的宗教信仰,在那段時間裡面,人們藉著尋求古希臘、羅馬文化,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從至高無上的主宰地位,拉回原有的平衡點。藝術的領域裡,當時也正摸索著傳統與創新的調和途徑,從一味追求古文明的榮光,逐漸走出一個不一樣的新文化。就像是人的成長一般,文藝復興時代就處於這樣的青少年時期,充滿活力與朝氣。經過這次的報告,讓我更了解文藝復興音樂史的風貌,同時能夠了解這些音樂家樂派的背景,與對音樂的貢獻和他們所創作出有趣的音符世界,讓人融入當時的氛圍

五、參考書目

書籍: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劉志明著、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 張己任著、音樂史與欣賞 楊沛仁著
網站: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概述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00923
文藝復興時期http://tw.myblog.yahoo.com/f933136/article?mid=68
布根第樂派-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60108266

1 則留言: